嘉禾锻造:从“生计活”到“嘉禾造”_塘村镇_锻压_黄吉生

竞彩猫app下载
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竞彩猫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嘉禾锻造:从“生计活”到“嘉禾造”_塘村镇_锻压_黄吉生
嘉禾锻造:从“生计活”到“嘉禾造”_塘村镇_锻压_黄吉生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9:35    点击次数:63

“家有打铁郎,不愁没婆娘;家有打铁工,锅子不会空。”骑田岭上,湖南省嘉禾县塘村镇,打铁的歌谣唱了千年,打铁人的炉火烧了千年。

从刀具到锄头,从手工到机器,火光锤影中,“生计活”化作了“嘉禾造”。

“近年来,我们积极推进锻造业转型升级,特色锻造业为富民强县注入了新动能。”嘉禾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张日飞表示。

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全县锻造规模以上企业9家、小规模及个体户221家,从业人员6200多人。2024年,全县锻造业完成工业产值约7.2亿元,生产铸件约100万吨,手工锻打刀具约60万把。

每一次锻打都是坚韧的锤炼

秦戍五岭,在嘉禾屯粮、造械,带来青铜矛、青铜剑冶铸的技艺;明末清初,嘉禾铁匠李长赐带领一批铸造艺人,在南华寺一次浇铸成型“千僧锅”。

嘉禾县素有“江南铸都”之美誉,其锻造业起于秦汉,兴于明清,历经千年,源远流长。其中,塘村镇是远近闻名的“锻造之乡”,其钢锄、钢刀等工具占全国市场份额45%以上,五金工具占全国市场份额25%以上。

展开剩余78%

打了43年的铁,57岁的嘉禾县刀王刀具厂厂长黄吉生的家在塘村镇曲龙村。曲龙村是打铁大村,打铁匠有七八百人之多。黄吉生从14岁开始跟爷爷学打铁,拉风箱、抡铁锤,打刀具。“那时候,手工打铁,打一把刀要锤3000多锤。尤其在夏天,铁匠铺就像烤炉,烟熏火烤,更苦。”

从铁匠铺到刀具厂,黄吉生练就了“刀王”之名,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嘉禾县菜刀锻造技艺”的代表性传承人。

“最初学打铁,我小学还没毕业,就开始讨生活。打了几年铁,感觉太苦,就转行搞轧钢。后来轧钢不好搞,又回来打铁。”56岁的嘉禾鸿达工贸有限公司创始人郑纯勇说,他就是打铁的命,注定要吃打铁的苦。

“塘村人就是这样,即便打铁很苦,但只要还能干活,打铁的炉火就不会熄。”打了31年农具的嘉禾县顺利锻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秀娟表示。

2024年,鸿达工贸锻打农具520万把,实现产值约4600万元,产品远销中东、非洲等地;顺利锻压锻打农具580万把,实现产值约4800万元,产品深受东南亚等地客户青睐。

每一次锻打都是向新的锤炼

从手工锻打到空气锤锻打,这是嘉禾锻造1.0时代。而这是嘉禾锻造最爆发的阶段,也是嘉禾锻造转型的阶段。

“在20世纪90年代,整个塘村墟,前庭门店,后院工厂,家家点火,户户冒烟。走到哪,都是‘叮叮当当’的打铁声。”黄吉生记忆犹新地说。

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。事实上,这种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,注定走不远。

向新,方能重生。

在鸿达工贸的锻造车间,一条由精密冲压机、精密辊锻机等组成的先进锻压生产线正在运转。1300度的铁炉中,铁料从这头进去,铁锹从那头出来,“哐当哐当”声响个不停。

“我们的锻造工艺很先进,可自动压平、自动钻孔、自动压宽、自动压长,经过下料—加热—辊锻—开刃等工序,一分钟能锻打铁锹600把。”34岁的鸿达工贸总经理郑孝强说。

2018年,郑孝强回村接过父亲郑纯勇的打铁“接力棒”。接手后,他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新技术应用到锻造中。“老一辈打铁靠经验,我们这辈打铁靠技术。”他说。

郑孝强大力推进生产技术升级改造,将企业锻压生产线生产能力由原来1500把/小时提高至4000把以上/小时。同时,将煤炉改为天然气炉,既稳定了产品质量,又减少了环境污染。

由粗放到集约,由低端到高端,新技术催生了嘉禾锻造2.0时代,而这也是嘉禾锻造的“精铸”时代。

在湖南精工锻铸科技有限公司的锻造车间,从加热到制坯再到成型全程自动化,汽车门铰链的生产精密高效。该公司的产品涵盖法兰、汽车零配件、风能零部件等,其中汽车零配件直销美国。

锻造向新,“嘉禾造”迎来高光时刻——在塘村镇不到3平方公里的街区,集聚了全县9家规模以上锻造企业,其中湖南省上市后备资源库企业1家、省级“小巨人”企业1家。近年来,塘村镇先后被评为“中国锻造之乡·绿色锻造发展基地”“湖南省第一批产镇融合示范镇”“湖南省工业特色小镇”等荣誉。

每一次锻打都是匠心的锤炼

“大家看,这把橘红色锄头,主要销往泰国,因为那里的客户偏爱橘红色。这把蓝色锄头,主要销往中东,因为那里的客户偏爱蓝色。不只是颜色,还有质量和款式,我们必须精益求精。”客户步入鸿达工贸产品展示大厅,郑孝强一一介绍起来。

年产刀具300万把,年销售额逾亿元,位于嘉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湖南两把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两把刀”)靠的就是31年的承诺和坚守——“匠心传承、百炼成刀!”

2019年,邹心志从美国留学归国,父母将“两把刀”总经理的担子交给了他。“父母对‘两把刀’感情很深,为此也打拼了一辈子。作为新一辈打刀人,唯有以匠心锻刀,方能打出品质如锋的名刀。”邹心志说。

在塘村镇英花村的“打铁一条街”上,58岁的英花村村民周恒和爱人顾不上休息,忙着为客户手工锻打铁锹。“祖辈都打铁,到我这代已经不知是第几代了。手工锻造,靠的是慢工出细活。一天下来,两个人最多打六七十把。”周恒说。

发布于:北京市

上一篇:比美联储更积极的 欧洲央行
下一篇:6月PMI三大指数回升,装备制造业、高技术制造业保持增长

Powered by 竞彩猫app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